近年来,低空经济蓬勃兴起,在云端开辟出全新的产业版图。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蓝色疆土”,不仅催生出众多新兴业态,而且孕育出不少新职业。南京大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机生态产品经理邹雨婷就是一名无人机应用场景规划师。
“在我看来,无人机应用场景规划师是无人机系统与行业应用之间的‘架桥人’,主要负责优化无人机系统工作流程,挖掘无人机系统的功能潜力,并结合行业痛点设计可落地的应用解决方案。”邹雨婷说,要用好无人机,必须深度结合行业背景,进行体系化推进。
6月的一天,一场阵雨刚停,部署在南京浦口区滁河小平泵站的无人机系统自动开启工作程序,对“大平泵站—滁河”水域执行河道污染巡检任务。十几公里外的南京大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主控室里,邹雨婷和技术团队在对无人机运行系统的工作效果进行评估。
邹雨婷告诉记者,过去,浦口区河道环境监测主要依靠人工巡查,不仅耗时长,而且调度缺乏灵活性。如今,无人机凭借机动性强、监测范围广、影像清晰的优势,可以实现对河道全方位、无死角的实时监测。
“无人机的优势显而易见,但若仅停留在‘地面人控’的阶段,还远谈不上‘一劳永逸’。这对无人机作业的自动化、系统化提出更高要求。”邹雨婷说,推进无人机更高效工作,无人机应用场景规划师的首要任务是让无人机真正实现无人化、自动化工作,其次是推进无人机的任务流程、空域调度、安全保障、数据闭环等内容的系统集成。
邹雨婷介绍,要让无人机具备全天时、全要素、低成本、高频次的数据采集和监测能力,需要一个强大的指挥“大脑”。她参与研发风筝线无人机管理系统,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推动无人机从“飞起来”到“用起来”再到“用得好”的产品体系建设。
邹雨婷和团队研发的风筝线无人机管理系统结合了众多行业需求和对不同应用场景的理解,能够接入各类行业无人机,进行视频传输监控与飞行控制,同时整合各类挂载设备,通过AI提供全场景解决方案。“我们将起降点规划、航线设计、数据采集、应急响应等融入飞行控制、AI算法、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推进无人机体系化运行,推动无人机产品与行业深度融合。”邹雨婷说。
在邹雨婷看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无人机应用场景规划师,必须具备跨界能力、产品思维和执行力三方面素质。“既要了解无人机软硬件,也要懂得行业运作逻辑,还要从用户视角构建完整任务流程。同时,还要带领团队推动试点验证,把纸上的方案转化成‘跑在天上的系统’。”她说。
创新无止境,突破不止步。邹雨婷和团队正在尝试用跨界融合的方式拓展无人机应用场景。
“最近,我参与推进一项应用于城市河道巡查的无人机水质监测方案,让无人机结合水面低空状况自主规划航线,通过AI识别湖面垃圾、颜色异常水体等,自动生成报告并推送给相关负责人。”邹雨婷说,多模块协同场景的难点在于,这不是单点功能的拼凑,而需要协调飞控、传感器、图像处理、GIS等多维度资源。在水质监测环节,需要整合高光谱感知数据以及GIS空间数据,并提取关键信息,向用户输出巡检结果。“我们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优化设计并反复测试,才能处理好这些难点和问题。”
目前,邹雨婷和团队正在研发低空应急协同平台,通过对接无人机图传回传、工单处理等,形成一套“现场快速处置”的闭环系统。
“无人机如何智能判断飞行时间、优先飞哪里、怎样节省成本?作为一名无人机应用场景规划师,我将持续探索推动无人机系统不断升级,做好无人机产品与服务组合方案的‘设计师+运营官’。”邹雨婷说。(经济日报记者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