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中国连自己的发动机都造不出,居然还想搞五代战机,这是2008年美国航空周刊对中国

中国连自己的发动机都造不出,居然还想搞五代战机,这是2008年美国航空周刊对中国的公开嘲讽。 毕竟当时咱们的主力战机还在大量使用俄罗斯的 AL-31F 发动机,连国产替代型号都没完全搞定,更别说挑战五代机这种顶尖技术了。 但中国人骨子里就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早在1980年代,中国就启动了“太行”发动机项目,也就是WS-10。 那时候国内连先进发动机的核心机技术都没吃透,只能从仿制和逆向工程起步。记得WS-10早期测试时,经常出现叶片断裂、寿命过短的问题,甚至在试飞中出现过单台发动机停车的险情。 但科研团队硬是憋着一股劲儿,从材料工艺到设计流程一点点啃硬骨头。为了突破单晶涡轮叶片技术,工程师们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光高温合金配方就调整了上百次,最终才让发动机的耐温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到了2000年代随着WS-10A的逐步成熟,中国开始尝试将国产发动机装机测试。最开始是在歼-11B上小范围试用,后来又在歼-10C上实现单发装机——要知道单发战机对发动机可靠性要求极高,一旦出问题飞行员几乎没有容错空间。 这一步的突破意味着国产发动机终于跨过了“能用”的门槛。而同期进行的歼-20研制,更是把发动机技术推向了新高度。 早期的歼-20虽然用的是俄制发动机,但设计团队已经在为未来换装国产动力做准备,从机体结构到飞控系统都预留了升级空间。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WS-10B和WS-15的相继成熟,WS-10B通过改进燃烧效率和材料工艺,推力和可靠性都大幅提升,不仅全面替代了AL-31F,还让歼-16等重型战机实现了“全状态”作战能力。 而WS-15作为第五代发动机,从立项之初就瞄准了超音速巡航和矢量推进等顶尖指标。 研发过程中,团队攻克了高压压气机设计、耐高温涂层等一系列“卡脖子”技术,甚至在试验中解决了涡轮前温度超过1800摄氏度的材料耐久性难题。 这些突破,让歼-20在换装WS-15后,不仅实现了超音速巡航,还让机动性和隐身性能有了质的飞跃。 如今再看中国不仅造出了自己的五代机,还实现了发动机的完全自主化。从WS-10到WS-15,从歼-10到歼-20,这背后是几代科研人员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他们在技术封锁下硬生生闯出一条路,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肯下笨功夫、死磕硬骨头,再难的技术高峰也能登顶。美国媒体当年的嘲讽,最终成了中国航空工业涅槃重生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