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用上机器人,开始老板很开心,觉得省下人力成本赚大发了!后来才意识到不对劲,人的钱是省下来了,关键产品卖不出去了!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咱先从效率看起,江西金源纺织厂的数据最有说服力,他们搞了个“数字车间”,万锭用工从70人降到15到20人,产能还提升了15%以上。 河南平顶山的伊顿工厂更厉害,智能仓库和AGV系统一上,人力成本直接砍掉20%到50%,生产效率最高提升到60%,仓库库容比原来大了80%。 广东那家金属加工厂更绝,机器人焊接效率是人工的3倍,人力减少60%,一年光工资就省了80万,产品合格率从92%跳到99.5%。 这些数据都是实实在在的,说明自动化确实能把效率提上去,成本降下来。 可问题来了,明明效率高了成本低了,为啥收入反而少了,货还越囤越多呢? 比亚迪深圳坪山工厂的例子就很典型,2025年6月的数据显示,他们自动化率95%的产线,库存能满足12周的市场需求,可行业里有些企业还在加班加点生产。 这就好比你家开面馆,本来一天卖100碗,结果买了个机器能做200碗,可客人还是只吃100碗,剩下的100碗不就馊了嘛。 市场需求没跟上产能提升,这是个大问题,再说工人,那些效率低的工人,说白了就是干重复性体力活的,比如搬运、焊接、装配这些。 他们虽然单个效率不高,但加起来能创造不少消费。 就拿广东那家工厂来说,原来20个工人,一个月工资总共5万,他们在周边吃饭、买东西,能带动不少小店生意。 现在换成机器人,这5万工资省下来了,可周边小店的生意也跟着垮了,经济学里有个词叫“边际消费倾向”,意思是收入低的人拿到钱更愿意花掉。 这些工人没了收入,最先砍掉的就是非必需品消费,比如看电影、下馆子、买新衣服,这些消费一少,相关行业也跟着遭殃。 那到底是全自动化好,还是留些人工呢? 比亚迪的做法其实非常值得参考,他们白天让人上班,晚上用机器人,既保证了生产效率,又没把人全赶走。 江西金虎保险设备集团的“数字车间”也是,机器干重活、危险活,人负责监控和维护,人机协作效率更高。 这说明适当保留人工,既能发挥人的灵活性,又能让工人有收入,维持消费市场的活力。 这件事也说明了,技术升级首先得盯着市场需求。 有些公司以前库存乱得一塌糊涂,超量采购导致呆滞库存,后来上了智能系统,库存准确率到了99.9%,订单响应速度快了40%。 而且得平衡好生产和消费,政府搞的“以旧换新”政策就挺好,既能刺激消费,又能让企业把旧设备换成新的,提升产能。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是得给工人出路,伊顿工厂让原来的仓库管理员,转型成机器人运维员,工资还涨了30%,这就是个好例子。 自动化是个好东西,但不能光顾着自己省钱,得想着市场能不能消化你的产品。 适当留些人工,让工人有收入,消费市场才能转起来,技术升级的时候,多听听市场的声音,多给工人指条明道,这样生产和消费才能良性循环,大家都能赚到钱。 这就跟骑自行车一样,光蹬轮子不看路,早晚得摔沟里,得眼观六路,手脚协调,才能骑得又快又稳。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