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中国供应链推动全球产业格局重塑环球时报 陈经 2025-07-18近日,一家日本

中国供应链推动全球产业格局重塑

环球时报 陈经 2025-07-18

近日,一家日本电机厂商宣布正在打造一款从材料到零部件“99%中国制造”的电驱系统,目前已在丰田某款电动SUV车型上采用。有趣的是,这款电机不仅是丰田增强在华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更成了该电机厂商实现自救的关键。此前,这家电机厂商因盈利能力不足、股价持续走低,引发投资者不满。如今,经历了业务重组,这家日本厂商背靠着中国供应链,在青岛建起了可年产1800万台电机和2000余万台电控设备的产业园,一举成为国际领先的直流电机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和技术输出新平台。这也是许多中小型外国企业在华发展的缩影。

在一些国家政客忙着明里暗里对中国“脱钩断链”的时候,全球越来越多的企业却在借助中国供应链进行产业升级。这也预示着全球供应链发展的未来格局:中国的高质量开放,赋予了强大的中国供应链“全球公共品”属性,并在与各国企业间的取长补短中,为全球企业提供更适配的方案。

过去,国际厂商来华布局的逻辑清晰而现实:既希望依托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性价比的劳动力与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低成本、高回报地实现产能升级,但同时又对在华构建设备、工艺、标准、管理等技术体系可能导致的技术转移充满戒备。为此,不少企业通过“分工”,掌控设计研发、核心零部件供应等关键环节,将利润源源不断输送至境外母公司,在享受中国制造红利的同时,牢牢攥紧技术主导权。

这一格局的形成有其历史轨迹。在全球化的早期,中国凭借压倒性的生产与成本优势,成为全球制造业的“超级工厂”。例如电子产品,顶峰时期全球90%以上的产能都在中国,供应链向中国聚集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深耕研发、分工协作,配合顶层的制度与政策设计,在多个领域构建起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为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打下了基础。无论是国有企业在关键领域的突破,还是民营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的创新,都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注入动力。

但在汽车、飞机等复杂高端产业,中国长期被视为“销售市场”而非“出口基地”或“创新摇篮”。以燃油车为例,受制于欧美严苛的安全、环保与可靠性标准,中国燃油车制造业长期被禁锢在全球产业链中低端。这也一度强化了国际社会“中国擅长生产制造,但难以在高端研发创新领域与全球巨头竞争”的“有色眼镜”。

但事实最终证明,这种判断只是短视的错觉。随着近年来中国新质生产力成果井喷,中国企业以攻坚克难的韧性与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实现了跨越式突破。如今,多家机构估算,中国制造业全球份额已超越G7国家总和;汽车出口量4年增长近5倍,2023、2024连续两年位居世界汽车出口量首位;半导体产业在外部制裁压力下逆势上扬,以自主研发不断冲破外界的技术封锁。这些成就不仅标志着中国供应链体系的成熟,更推动全球产业格局的重塑。

面对中国制造业的崛起,美国政府依然寄希望于通过贸易战、科技制裁等手段遏制中国发展,如日前美国针对中国无人机及零部件、多晶硅发起的“国家安全调查”。但现实却恐怕很难让美国的一些政客称心如意。中国生产了全球70%至80%的商用无人机,并主导了关键部件的生产,中国产无人机在美国商用市场的份额超过90%。预计随着农业、建筑、海事及工业领域对无人机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一比例短期内难以撼动。

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姿态并不断深化,向全球企业敞开供应链大门。中国完整的产业体系、高效的协同能力与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正进一步确立起无可替代的“公共品”优势。全球企业已逐渐意识到,试图与中国“脱钩断链”既违背经济规律,也无法实现产业升级目标。唯有摒弃政治偏见,拥抱中国供应链这一全球化新阶段中的重要“公共品”,才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释放自身优势。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不仅是一个国家产业升级的奇迹,更是全球化时代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