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四川在线记者宁宁
7月18日,以“核在身边核创未来”为主题,中核集团第二届“核声悦耳”核科普讲解大赛总决赛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举办。本次活动是核工业品牌科普活动之一,吸引了64名选手参加,旨在通过科普讲解推动核科技知识普及,增进公众对核工业的理解与支持,为核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登上舞台,来自江苏核电有限公司的侯珂帆讲起了“和气一号”。这是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示范项目,于2024年6月正式投产,开辟了核能工业化利用的新方向。
“核”如何生“汽”?一般来说,核电厂的核能发电主要是依靠核裂变释放能量,将水加热转化为蒸汽,从而驱动汽轮机发电。“那如果将刚刚提到的蒸汽‘截胡’,不再让它用于发电,会发生什么?”侯珂帆回答:就是核能供汽。
具体来说,将“截胡”的高温高压新蒸汽通过厂房内的热交换器,加热海水淡化生产的除盐水,从而生产出每小时600吨的工业蒸汽。这些蒸汽温度足足有248度、1.8兆帕,再通过能耗每公里热损低于1度的蒸汽管道,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石化基地。“实际上,核能供汽可以简单理解成‘烧开水’+‘自嗨锅’组合。”
它还十分环保,投用一年里已累计供应清洁工业蒸汽319万吨,相当于每年减少燃烧标准煤27万吨,等效减排二氧化碳71万吨。相当于新增植树造林面积为66个都江堰颐湖公园大小的森林面积。
说到另一种“气”,来自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涂燕将目光瞄向了二氧化碳,确切来说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当温度超过31.1摄氏度,压力达到7.38兆帕时,二氧化碳就会进入超临界态。
“此时的二氧化碳既不是气体也不是液体,却兼具两者的优点,像液体一样导热性强,又像气体一样容易压缩。”涂燕说,相当于同时拥有了“大力士”的力气和“打包能手”的巧劲,这正是它高效搬运能量的基础。
作为能量搬运“超级快递员”,超临界二氧化碳应用到发电系统中只需要经过接单揽件、极速“配送”、“卸货”发电、“返程”冷却四个步骤,即从热源处“揽收”巨大热能、带着热能高速冲向涡轮机、膨胀做功将热能高效转换为电能,以及完成任务冷却后恢复初始状态,继续投入“配送”。“它并不生产能量,而是不断将热能转换为电能。”
台上,内外兼修的核燃料堆芯、点亮生命的“医用同位素制造大师”、净化污水的“隐形卫士”电子束辐照技术……从发电、供暖到辐照防护、治病救人、极地科考等,选手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复杂的核科学知识。
原来,核能一直在我们身边发挥着大作用。
活动现场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不仅为参赛者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也将进一步促进核工业人对核科普内容和形式更深入地思考,未来还将持续加大力度推进核科普,为核事业发展培育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