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美上将预测成真,中国轰炸机果然飞抵北美,美媒:以后轰20经常来。这可不是开玩笑,

美上将预测成真,中国轰炸机果然飞抵北美,美媒:以后轰20经常来。这可不是开玩笑,是真的发生了。美国上将早就预言过,现在可算是一语成谶。   美加战机紧急升空的轰鸣里,藏着比引擎声更震耳的信号——美国北方司令部吉洛特上将几个月前的预言,终究成了现实。   这位上将曾在国会直言“中国空军迟早要飞过来”,当时被当作军方争取预算的套话,此刻却成了刻在太平洋上空的注脚。   美国海军在南海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频频试探时,或许从未想过,对方会用最美式的方式回敬——把战略力量推进到你的家门口。   这次行动的精妙之处,在于中俄两军的肩并肩:中国轰-6先悄然降落在俄罗斯远东基地补给,再与图-95组成编队掠过白令海。   两架轰-6K/J与两架图-95组成的编队,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贴着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的边缘巡航。   它们携带的“长剑-20”巡航导弹能击穿2500公里的距离,意味着当美加的F-35与它们在空中对峙时,美国本土的大片区域已被纳入火力范围。   更令人瞩目的是,轰-6搭载高超音速武器的能力,让大半个北美都暴露在威慑之下。这种“看得见的实力”,比千言万语更有说服力。   五角大楼一边派最先进的战机全程伴飞,摆出如临大敌的架势;一边又在声明里轻描淡写地说“未构成威胁”。   这种自相矛盾的表演,藏着美国难以言说的焦虑:既想对内维持“安全神话”,又要对外展示强硬,却唯独不敢承认——那个曾经只能在自家门口防御的对手,如今已具备将力量投送到北美门槛的能力。   就像有人戳破的那样:“道理讲不通的时候,实力就是最好的语言。”   《军事观察》坦言“拦不住,以后只会更多”,《国家利益》的报道里找不到半句美军占优的分析。   这种舆论场的微妙转向,恰恰印证了中俄这次行动的战略价值——它不光是对美国抵近侦察的对等回应,更像一记精准的牵制,逼着华盛顿思考:当本土防御都要绷紧神经,还有多少精力在全球煽风点火?   真正让美国战略家夜不能寐的,是即将到来的“轰-20时代”。当隐身战略轰炸机服役,飞过大平洋的将不再是雷达上清晰可见的目标,而是来去无踪的暗影。   这一切的起点,或许就藏在7月24日那四个划破阿拉斯加天空的光点里——它们不是来制造冲突的,而是来改写规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