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照片上是粟戎生将军讲解中国第一批无人机拍摄的战场侦察图片,下图是八里河东山方向上

照片上是粟戎生将军讲解中国第一批无人机拍摄的战场侦察图片,下图是八里河东山方向上的炮兵观察所拍摄的战场图片,两者区别还是蛮大,无人机拍摄的图更全面,能看到山后的敌情,而炮兵观察所仅能看到视野前方的情况。 而当年,越南军队却比中国军队更加先进,因为他们能看到了侦察卫星拍摄的高清战场态势图,越军利用这种优势在战场上并没有完全处于劣势。 一、中方缺乏卫星侦察的真实背景 1985年,中国尚未拥有实用化军用光学侦察卫星,中国1975年就发射了首颗返回式遥测卫星,但是FSW-0分辨率仅10米级,且重访周期长达15天。 反观越南方面,依托苏联“泽尼特”(Zenit)系列胶片卫星(分辨率达0.6米)和“泽林娜-Д”电子侦察卫星,每3-5天可更新一次战场影像(苏联在1984-1988年间为越南提供超过120次卫星侦察支持)。 情报的劣势对战场影响极大,中方对越军前沿阵地的火力点、坑道、雷场分布掌握不足,导致1984年“7.12松毛岭大战”后多次拔点作战伤亡陡增(如1985年“1.15战役”中某高地因误判敌暗堡位置牺牲47人,6月争夺211高地67军595团损失惨重)。 二、越军使用苏联卫星照片的实证 苏联通过“神话”(Mif)卫星数据中继系统,向越南提供KVR-1000卫星照片(典型分辨率0.8米)。 越南首都河内设立“北方情报中心”(苏联专家驻场),照片解译后24小时内送达前线指挥部。 1984年老山战役时,越军利用卫星照片发现中方“曼棍洞指挥所”位置,引导炮兵多次精确覆盖(指挥所被迫后撤2公里)。 1984年7月4日,越军通过苏联侦察卫星照片发现我方“辛伯林”反炮兵雷达阵地,派特工摧毁了它。 1985年旱季攻势:通过卫星影像预判中方补给线,在八里河东山设伏重创运输队(单次战斗毁伤车辆18台)。 三、67军轮战来到老山老场后,发现能利用的战场照片根本看不清楚敌方布署,后来67军参谋长粟戎生发现可以利用高射炮靶机携带航空相机去侦察越军阵地,于是连夜改装,之后接连五天飞行到敌军阵地上空拍照,带回来173张照片,识别出47个隐蔽火力点、3条补给通道及2处炮兵阵地。不过,损失也挺大,有3架改装靶机被越军高炮打了下来。到了1986年,前线部队正式列装ASN-206无人机侦察系统。 四、1987年迎来了转折点,中国发射FSW-1(尖兵一号甲)返回式卫星(分辨率4米),开始具备独立战场监视能力。 1990年,前苏联不再给越南提卫星侦察服务,越南感到战争再也打不下去了。 老山前线的航模相机与苏联卫星的对抗,是弱小技术条件下军人智慧的悲壮闪光。粟戎生将军的改装不仅带回173张照片,更点燃了中国军队“以创新搏出路”的星星之火——十年后,当“北斗”升空、“无侦”巡疆,这段用小型靶机冲破铁幕的历史,终成大国崛起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