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不是简单的“发通知书”仪式,是中国空军体系在青少年选拔机制上,具有战略深意的落点

不是简单的“发通知书”仪式,是中国空军体系在青少年选拔机制上,具有战略深意的落点 西安中学这一拨飞行学员的录取,其实是整个国家未来空天力量布局的一颗钉子,钉得扎实,也钉得漂亮。 我们不妨回过头看看: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这个概念,从2015年设在西安中学,已经走过了十年。这不是普通的十年,是从“实验性试点”到“骨干输出点”的十年。连续八年超额完成40%的培养成才目标,不是靠喊口号完成的,是靠一茬一茬学生咬着牙、拼着命跑出来、飞出来的。 36人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成才率接近五成,这个数字放在全国16所青航校里都不算低。而其中3人有望“三校生”录取(清北+北航),这可不是随便一所中学能干出来的事。说难听点,有些地方连飞行苗子都凑不齐,西安中学倒成了“空军生源特供地”,这背后是啥?一是地方政府真投入了,二是部队确实看重了,三是老百姓信任了。 这就说到“军地共建”这个词——很多人看这四个字眼熟,但没太当回事,其实这才是关键。不是说一纸协议、一场仪式就算共建,而是像这样,教育厅、空军、西安中学三方合力,一边抓教育质量、一边压训练强度、一边跑政治忠诚,真正做到了“为部队选好人”,而不是“给部队送人头”。 我们再看细节,最打动人的其实不是数字,是人。张景源说“3000米冲刺的畅快、协同战术突破的振奋、听英模事迹的热血沸腾”——这些不是空话,是航校学生真实的日常。说白了,这批孩子从高中起,就开始过军事化管理的日子,咬牙坚持到最后能拿到通知书,手上不但有肌肉,还有信念。 还有那个叫刘子琛的孩子,说他爸是消防员,从小教他“脚踏实地、正直做人”。说实话,现在有多少家庭还会这么教孩子?而他不仅听进去了,还走上了军旅这条路。你说这孩子值不值得敬佩?他这种人,不止是适合当兵,是国家需要的种子。 从更大的角度看,这就是中国“空天力量建设”的民间基础。航母靠技术,空军靠人才。现在世界上谁都在搞无人机、AI飞控系统,但有一点没变:再先进的飞机,也得人来驾,再精密的系统,也需要人去决断。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从高中过筛子一样找“天选之子”,从骨子里打造属于自己的飞行文化。 西安中学只是一个点,但这个点连接的是整个国家空军建设的线,而这条线背后,是战略,是国运,是我们未来几十年要不要在空天博弈中挺得住腰杆的问题。 所以别把这次仪式当成什么“青春毕业典礼”。这是国家给这一代人开的一次“未来通行证”。一头连着航校,一头连着战鹰。谁能拿下这张通行证,就等于给祖国的天空签了一份保单。 咱们中国,要的不是会考试的孩子,而是能飞得起来、顶得住风压、落得了地、护得住国的人。这一代飞行学员,就是答卷。 参考文献: 西安市2025年度空军飞行学员录取通知书发放仪式举行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